科普产业化沙龙在京举办

 

   2017年12月19日,科普产业化沙龙在京举办。该沙龙由中国科普研究所、民主与科学杂志社主办,果壳网承办,北京科普创作协会协办。旨在邀请科普行业内相关人士,展开有关科普产业模式、方向、实现路径等问题的探讨,分享成功经验。多名专家围绕“科普产业新思维与扩张模式探索”展开充分研讨,为做好科普工作建言献策。杂志社办公室主任严俊、编辑部主任尚国敏、记者周立新、马莉莎等一同参加。沙龙由果壳网科学人主编吴欧主持。

   果壳商店负责人赵明烨分享了果壳网在科普文创产品探索中的成果与经验。从物种日历的起源,到近期开展的寻找自然领路人活动,赵明烨讲述了物种日历是如何从一个想法发展为畅销四年的爆款产品,分享了团队从物种日历发展出作者和读者社群,到推动社群产生内容,再到将内容转化为新产品并通过社群继续迭代的成功经验。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龙华东副处长介绍了培育科普原创成果方面的思路,包括互动展品研发、科普影视作品制作、科普图书编撰,从供给侧提高科普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龙华东认为,科普应与创新结合,围绕科技创新做科普;同时,科普领域应与其它领域融合发展,例如“科普+旅游”、“科普+文化”、“科普+信息化”。
   北京交通大学陈征老师认为,科学教育是针对明确受众的系统性科学素质培养,而科学传播是以提高受众科学素养为目的,针对非确定目标受众的体系性较弱的输出。科学传播的载体是知识,但目的是让受众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作为多个科学类电视节目的科学顾问,陈征还总结了当前科学传播的“痛点”,即科学问题对于公众而言往往过于“烧脑”,大多人面对严谨科学论述时会直接“换台”,影响传播效果。在他看来,科学传播也要强调对流量的争夺,在保证基本科学性正确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收视率”,为“科学”争取流量。
   乐鱼游戏创始人苏震通过类比文化产业,对科普产业进行了分析。参照文化产业,数字科普将是未来科普产业发展的重点,也是产业的增长点;数字科普产业未来可以在科普动漫、科普游戏、科普网络文化、数字科普装备、数字科普艺术展示、科普前沿领域有所突破和推进。
   中国科普研究所郑念研究员回顾了科普的使命与功能,并指出在新时代科普需要解决新的问题,科普的发展也将有新的定位。
   中国科技大学周建强所长回顾了科普产业概念的提出和发展过程。科普产品不应止于传播科学知识,更应该包含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传播。科普产品应具有科学性、普及性和安全性。科普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科学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及有关活动的集合。周建强认为,中国科普产业的发展趋势是文化、转化、大众化和国际化,即与文化结合,科普资源的转化,公众参与到产品的开发中来形成共建共享机制,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民主与科学杂志社)

上一篇:杂志社记者参加社中央科学座谈会

下一篇:杂志社组织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