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科学大会30年

  • 忆全国科学大会前前后后——原国家科委副主任吴明瑜一席谈

    孙伟林;孟玮;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在这次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深刻地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等重大而深远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迅速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吹散了知识分子心中的阴霾,全国人民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春天到了!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崇尚科学的风气,科学家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青少年中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蔚然成风,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已走过了30年。回首30年的历程,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果。然而,30年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前面的道路仍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走向前进。为此,本刊特别策划了"纪念科学大会30年"专题,有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亲历者的回忆和思考,也有伴随科学的春天成长起来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感受和思索,抚今追昔,希望能够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

    2008年01期 No.110 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14 ]
  • 春天的故事——《科学的春天》创作记

    孟玮;

    <正>1977年,邓小平同志恢复了在中央的领导职务,负责抓科教方面的工作。这时"四人帮"虽被打倒,但他们所代表的那条极"左"路线在全国各个领域仍然十分猖獗,亟待拨乱反正。

    2008年01期 No.110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53 ]
  •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的科技政策及两点思考

    胡维佳;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也逐步显现。除了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培养适合中国经济社会未来持续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外,如何使科技进步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并且不断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成果,成为世纪之交中国经济界、科技界以及企业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2008年01期 No.110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272 ]
  • 进步、问题和未来——关于科学大会30年来中国科学发展的回顾和思考

    樊春良;

    <正>我们必须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深入反省和思考存在的问题。中国科研环境的"硬"件已得到明显的改善,但是软环境却令人堪忧。

    2008年01期 No.110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15 ]

民主与法治

  • 建设一个民主和法治的现代化中国

    周天勇;

    考虑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暂短和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再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日积月累起来的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这在30年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在一个多民族的中国,在社会转型期间,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政治上适度集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现代民主和法治是极为重要的。未来13年的改革,将是改革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与构建民主政治体制双重协进。

    2008年01期 No.110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133 ]
  • 道路通向法治

    傅达林;

    谋求"权利监督权力"的制约机制,将权力"逼"到法治轨道上。优良的司法运作系统,必须建立在优秀的法官个体之上,司法的至高荣誉终归要体现于法官的职业荣誉上。从目前的国情来看,要从体制编制、人事、财政等方面进行改革,彻底革除"审判活动行政化、司法权力地方化、法官职业大众化"三大弊病。

    2008年01期 No.110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41 ]
  • 当心政府的“企业家精神”

    傅勇;

    各地大多拥有了日新月异的基础设施,却往往在公共教育和服务上破烂不堪;中国式分权一方面缔造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另一方面却产生着巨大的成本和扭曲。应该改变的是考核政绩的方式本身,而不是考核政绩的指标,更多地参考辖区居民的意见或许是更为有效的一种方式。

    2008年01期 No.110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135 ]
  • 民主、民意与民生

    徐迅雷;

    <正>或许,不能说"南有厦门人,北有天通苑",但开启官智是尊重民意的基础本质是一样的:公民意愿通过理性和智慧的公民表达,从而得到了尊重,最终达到了多赢。北京地铁5号线经过天通苑,这是一个有30多万人口的大型社区,原规划只有一个地铁站,为

    2008年01期 No.110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07 ]
  • 统一战线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

    叶介甫;

    <正>中共十七大明确指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这一重要方针的提出,为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统一战线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的重要意义

    2008年01期 No.110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130 ]

社会观察

思想空间

  • 全球化的悖论

    陈乐民;

    <正>人类历史本不一定是按世代来分的;新世纪的开篇,常是前一个世纪的延伸。但是,世纪的分界线对于世人来说,总惯常是反思过去、审视世界的走向的重要契机。而对于历史学家,这尤其是一种责任。

    2008年01期 No.110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323 ]
  • 胡适的宽容——《新文化运动的路线图》序

    邵建;

    "争自由唯一的原理是:‘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争自由的唯一理由,换句话说,就是期望大家能容忍异己的意见与信仰。凡不承认异己者的自由的人,就不配争自由,就不配谈自由。"批评过后,胡适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慨,《新青年》没有了,新文化运动过去了,眼前的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容忍的空气充满国中"。

    2008年01期 No.110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28 ]

随笔

百年回眸

  • 宋教仁在民初的政治舞台上

    傅国涌;

    旧军阀、旧官僚如袁世凯等固然是缺乏民主、人权思想,革命党人如陈其美、陈炯明们也未必有什么民主、人权的信念,这才是中国的现实,是20世纪那些血写的历史告诉我的事实。

    2008年01期 No.110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183 ]
  • 1908:秋瑾之墓与慈禧之死

    郑连根;

    <正>1908年2月25日,这一天是农历正月二十四,杭州西湖岸边聚集了四五百表情肃穆的人,他们正在公祭一位奇女子——鉴湖女侠秋瑾。此时,距秋瑾就义已经半年有余了。上一年的7月,秋瑾与徐锡麟等革命党密谋,分别在皖、浙等地

    2008年01期 No.110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139 ]

调查与研究

  • 中国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007~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周大亚;

    2007年,中国社会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已连续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保持在10%以上。2007年,人民生活继续改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发展战略基本形成。就业紧张局面有所缓解,国家对教育、医疗、社会保境的财政投入大幅增加,社会秩序总体稳定。2007年,食品和住房价格增长过快,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仍未能扭转,群众反映较大的医疗问题尚未根本改观,一部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受到影响。

    2008年01期 No.110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248 ]

快语诤言

  • 如何评价贪官的忏悔

    陈力丹;

    <正>读报纸,从标题的设置中,不时感觉到编辑需要提升概括材料的能力。报纸的文章是给人看的,而且应该能够从中得到一些认识上的受益。但是读了《检察日报》2007年2月27日六版头条的报道标题《我的教训验证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我

    2008年01期 No.110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223 ]
  • 这几个县官怎么啦

    耿法;

    <正>这些日子以来,不少有关"县太爷"威风的新闻街谈巷议,简直令人心悸。先是"彭水诗案",接着是"稷山文案",去年年底(2007年12月25日)又出现一校长为合情合理合法的公事求县长签字竟遭公安局拘留的荒唐事。

    2008年01期 No.110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13 ]
  • 政府大楼、集约化管理与豪华办公

    燕继荣;

    <正>网络上关于豪华的政府办公大楼的议论颇多,几乎清一色都是批评和谴责。网民对于豪华政府办公楼的批评不是没有道理。政府盖楼,百姓出钱,这样的大项目,纳税人是否事先知情?是否经过严格审批?在信息不公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民众的议论和批评自然是少不了的。从理性的角度讲,

    2008年01期 No.110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251 ]